配资之家门户网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洼地效应凸显
编者按:
近年来,作为推动传统产业整合、传统企业提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正获得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的认可与支持。
2024年,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相继发布,并购重组活力率先在资本市场被激活,并向全国各省、各产业快速蔓延,重点产业并购案例不断涌现。
为更好释放并购重组价值,大河财立方开设“并购汇”栏目,报道追踪并购重组市场动态,纵深研究新政策,拆解新模式,剖析新案例,直面新问题,打造全国影响力。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6月24日,深交所官网披露公告显示,合金投资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公司股票于6月24日开市起临时停牌。同日,飞马国际也宣布拟筹划控制权变更,潜在接盘方为漳州市旗下国资公司。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A股已有73起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公告,较去年同期增长128%。一场新的控制权更替潮正在资本市场展开。
记者梳理发现,以产业逻辑为主的产业方并购、私募机构的市场化接盘以及国资主导的战略收购,构成了当前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三大主线。
数据来源:Wind
聚焦产业协同,强化主业竞争力
6月9日,派林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胜帮英豪拟将所持公司21.03%股份转让给中国生物。若本次交易顺利推进并实施完成,公司控股股东将由胜帮英豪变更为中国生物,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变更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据了解,派林生物是一家血液制品行业的头部企业,主营业务为血液制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本次拟接盘派林生物的中国生物也控股一家血液制品上市公司——天坛生物。2024年,天坛生物的采浆量约占国内行业总采浆量的20%,血浆站数量和采浆量在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中国生物对派林生物展开收购行动,其核心要义在于提升血液制品市场集中度,进而达成规模效益,增强企业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湘财股份吸收合并大智慧100%股权、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100%股权等,都是上市公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的并购事件。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并购往往基于特定目的,比如要产能、要市场、要技术等。当并购方基于产业发展的逻辑去做并购,有利于做大做强主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并购风险反而较小。
私募进场收购,创新“揽A”模式
2024年9月24日,中国证监会在《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此后,私募投资机构纷纷加入“排队买壳”的行列。
2025年初,启明创投以4.52亿元收购天迈科技控制权,打响了GP收购上市公司的“第一枪”。
此后,*ST东晶控制权变更、菲林格尔筹划控制权变更、棒杰股份5.03%股权权益拟变动、安奈儿筹划控制权变更,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拟以15.75亿元收购鸿合科技25%股份并取得控制权等案例背后,都能看到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身影。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私募基金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可以将资金投向具有潜力的产业领域,实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降低单一资产或行业的风险。
此外,他还透露,部分私募基金背后有产业资本的支持,他们希望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将其与自身所拥有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
而IPO收紧的大背景或许是私募机构寻求上市公司收购的重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在当前IPO退出渠道相对收窄的背景下,控股上市公司成为私募基金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种方式,私募基金可以在未来通过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实现退出,获取投资收益。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洼地效应凸显,较低的收购成本吸引私募基金加速涌入控制权市场。”上述人士表示。
大河财立方记者发现,私募机构创新“揽A”模式,如启明创投拟控股天迈科技的案例,采用了“先投后募”模式以及“双GP+委托管理”体系,实现了专业分工与资源整合,同时符合监管要求。
不过,如何选择优质的上市公司标的,注入何种资产,如何实现业务协同,是对私募管理机构运营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考验。
国资积极出手,优化产业布局
在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等政策的推动下,2025年以来,资本市场频现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案例。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地方国资收购引发控制权变更的案例高达20起,处于近年历史高位。
今年5月,上市公司罗平锌电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或迎来云南曲靖国资的入主;同期,十堰国资委拟以11.42亿元入主上市公司科德教育;另外,近期汇纳科技控股权被上海宝山国资和产业方联手拿下、无锡国资豪掷6.8亿元买下宁波博汇股份、广州市政府控股公司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收购泰慕士等,都在资本市场引发关注与热议。
从被收购对象来看,大多是中小市值公司,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具有较高成长潜力的领域。基础化工、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也出现较多案例。
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招商’战略,带着清晰的产业地图,提前锁定核心行业,收购符合当地产业链拼图的上市公司,以实现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地方国资收购控股上市公司,已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的角色,更多是想通过这一方式,打通自身产业链条,实现国资保值增值。我们正在物色一些优质标的。”一家地方国资投资集团的融资部门负责人曾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
在周丽莎看来,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既是为了“管资产”,如纾困、保值,也是为了“做产业”,如整合资源、打造龙头、推动转型。总体来看,更倾向于“做产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地方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多方参与并购浪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并购六条”等政策推动下,并购重组市场重焕活力。2025年的控制权流转市场,承载着国资整合资源、民企转换赛道的期许,同时也交织着资本寻求回报与监管划定边界的张力。
在这场控制权转移的浪潮中,各参与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对于并购方而言,并购一定要和长期战略结合在一起。并购不是为了做大做强数字,而是为了做强做优业务。”
柏文喜同样表示,上市公司在考虑控制权变更时,应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选择与自身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私募基金或其他收购方,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控制权变更后,上市公司应积极与新的控股股东合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决策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
而对于收购方而言,在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投后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上市公司业务的转型升级。
“尤其是私募基金应关注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创造,避免短期投机行为,通过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投资收益。”柏文喜说。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穿透“国资背景”“产业升级”等概念包装,重点关注接盘方的实际资源注入能力、历史履约记录及交易合规性。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配资公司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